蛇床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宫廷养生宝典泡个药浴,排毒又养颜
TUhjnbcbe - 2022/8/1 18:33:00

药浴经济实惠,安全有效,直接作用是解除身体的疲劳感。药材中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直接吸收,不给肠胃肝肾增加代谢负担,舒舒服服泡个澡,神清气爽,精神抖擞,解乏又养生。因此,大家不妨效法古人,采取药浴的方法放松身心,保养身体。

古代药浴花样繁多,有花浴、泥浴、沙浴等。但药浴究竟起于何时,现在早已无法考证,不过我们从文献中探寻的话,屈原可能是最早记录兰汤沐浴的人。

我们经常看到古人在祈祷上苍之前要沐浴斋戒,屈原在著名的《九歌》中描写了一位十分漂亮的姑娘,她虔诚的随侍在神灵左右,也是要用兰汤沐浴身体。如此使周身散发着芳香,再配上花朵般娇颜的容颜,五彩华丽的衣裳,当真是国色天香。宋玉在他的作品中也讴歌了一位女神,她“沐兰泽,含若芳”,行动处暗香浮动,令楚襄王思念不已。

这里提到的兰汤,指的是佩兰煎煮的水。佩兰不但是诗歌中文人雅士常用来自比的高洁芳草,更是一味十分实惠的中药。用其洗浴,不但可使身体清香,更有祛湿解暑、醒神爽脑的功效。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十分流行用这种香汤沐浴。当然了,当时人们不仅仅用佩兰一种,其他的芳香药物比如藁本、丁香、藿香、泽兰,以及桂花、玉兰花、玫瑰花、山栀花都是熬制香汤的原料。香汤沐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清洁身体,芬芳肌肤,更是表达敬意尊崇的重要方式。诸侯国的君主拜见天子之时,都要先香汤沐浴一番,不但可涤尽垢腻,亦可神清气朗。

但这里药浴的重点还仅仅在于“浴”,那么关于其医学价值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呢?《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韭和酒煮沸以其热气熏蒸来清创的方法,其中对小腿外伤感染的记载更为详尽,用郁金、白术等药物,水煎后放入器皿里,再将患肢放进去,脚下垫一小块木头,并使药汤保持一定的温度。由此可见,当时就已经出现了以调理疾病为目的的药浴。

秦始皇在沐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出了温泉药浴。不愧为祖龙啊,就是会享受。温泉富含大量矿物质,对人体有益,再搭配上恰当的药物,可谓事半功倍。

相传,秦始皇游览骊山的时候,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姑娘站在碧绿清幽的泉水边,他色心大起,惹怒了这位姑娘,施法让他身上生疮,十分痛苦。秦始皇这才晓得招惹了了不得的神仙,于是立即请罪告饶。神女见其悔悟,便再次施法于温泉,用温泉水治愈了秦始皇的病疮。自此,温泉药浴被人们认可。

但当时人们对药浴的作用并不重视。他们认为,药浴适合一些表浅的、轻微的皮肤疾病。直到汉代,张仲景才广泛应用药浴法调理各种疾病。例如,有一种叫做百合病的情志疾病,需要用到药浴。具体方法是用水桶将百合浸泡过夜,将浸泡过的百合水去皮,趁热全身沐浴。这是由于百合病以阴虚为主,口渴症状表明其肺部发热较重。用百合水冲洗身体,使皮肤与百合接触,百合滋阴、润肺、清热,使肺气通畅,使肺热得以清除,从而相应地祛除疾病。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一些馥郁芬芳、持久弥香的西域芳香药物被引入中国,药浴成为了上流社会的新宠。当时豆蔻是来自爪哇国的名贵香料,具有行气化湿、紧致皮肤的功效。汉成帝的妃子赵合德便是用“豆蔻汤”沐浴来保养肌肤。合德的姐姐赵飞燕用的“五蕴七香汤“,也是专供后妃所用的高级药浴,相传具有安五脏、调气血的功效。

此时的药浴已经不仅仅用于外伤清创或是发于体表的痈肿疮*,而是广泛地运用到更多的疾病上。

华清池久负盛名,我们都不陌生。华清池其实有两个池子,一个叫九龙汤,专供皇帝御洗;另一个叫芙蓉池是杨贵妃沐浴的地方。

唐玄宗对于华清宫温泉的疗疾养生作用,有十分深刻的认识,还专门写诗赞美。皇上如此热爱药浴,使得药浴在唐朝更加兴盛。

唐朝的另外一件事情,更是使得药浴名声大振。话说隋唐医家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中风了,牙关紧闭,不能服药,眼看着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御医们束手无策。许胤宗知道后便主动请缨,那么他用的什么办法呢?看过《神医喜来乐》的,都对喜来乐为格格治病的那个办法记忆犹新吧。我们这位许大夫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药气在熏蒸时从肌肤进入身体,相当于服用了药物,当天晚上柳太后就能说话了。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太后便恢复了健康。

宋代对药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药浴虽然是外治的方法,但其实与内治之理是一样的,通过药浴熏蒸不但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还可以行气泄*。

宋徽宗曾经组织人员编纂了一部大型的医书《圣济总录》,其中就记录了用秦皮洗眼睛来缓解目赤肿痛,用蛇床子散洗浴调理大风癞病。药浴的配方数目、用药水平和治疗范围,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药浴也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享受。

明代随着各大医家流派的出现,药浴更是百家争鸣,《本草纲目》中介绍了多种药浴方法。

清代,药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不仅服侍天子的御医们沉迷研究药浴之法,寻常的郎中们也经常使用药浴为平民调理身体,使得药浴在清代有了长足的发展。

清代的药浴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建立,辨证用药贯穿于整个临床浴疗过程,可以说是理、法、方、药备全。

光绪二十九年的正月初八,32岁的光绪皇帝突然出现头痛眩晕的状况,紧急召见了两名太医,一位是范一梅,一位叫佟成海。原因是当时北方天气寒冷,光绪皇帝外出时没有及时戴上帽子,使寒气凉风深入脑髓,导致头痛频频发作。两位太医一看,便开出了一剂清头明目、祛风散寒的洗头方。后来光绪皇帝经常用此方加减缓解头痛。

1
查看完整版本: 宫廷养生宝典泡个药浴,排毒又养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