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偏知春气暖
风随着春天的到来也慢慢恢复活力,
而风邪也悄悄壮大着队伍。
春风一吹,风疹也出现了,
特别是长在孩子身上的时候,
又大又难看,
各位看客不自觉皱起了眉头。
今天我们说说荨麻疹。又叫风疹。
其实除了和风相关,还和很多因素有关。
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疹)
西医认为与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遗传因素、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有关,
由于西医比较注重外在因素和既成病变(致敏原的检测、脱敏治疗、组胺拮抗治疗等),
临床治疗多是效果短暂,
患者皮损和瘙痒不能得到长期缓解,停药容易复发。
客观而言,本病系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发,内因比外因更为重要。
对此,《内经》早有明确论述: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
荨麻疹缠绵难愈,“湿”、“虚”是关键,
营卫不和也是常见的发病机制。
湿性粘滞,风与湿合,则风邪难去;
体虚则正不胜邪,风邪稽留。
不少情况下,“湿”与“虚”往往同时致病。
提示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上
应注意祛湿和补虚,兼以祛风及调和营卫。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而辨证准确则是取效的关键。
本病中医证候十分复杂,往往虚实错杂,寒热夹杂,需要认真观察体会,
从形体、面色、精神、饮食、睡眠、月经、二便、舌脉等各个方面获取信息,
综合分析,辨为某“证”,然后立法遣方。
辨证遣方如下,可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化裁。
不吃药的中医外治法也不少。
总则是祛湿和补虚,兼以祛风及调和营卫。
①温和灸,普通艾条灸神阙(肚脐)10分钟,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注意随时查看以防灼伤。每天一次,5-7天为一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可以休息2-3天后继续下个疗程。
②穴位按揉:曲池(疏风)、合谷(疏风)、血海(补虚、调和营卫)、足三里(祛湿+补虚)、三阴交(祛湿)、中脘(补虚)。每个穴位10分钟。年龄低于10岁的儿童还可摩腹。可每天操作。
③刺络放血。耳朵上有个穴位叫“耳尖”,位置就是耳廓的最高点,用三棱针或者消*后的大头针迅速放血3-5滴即可。一般用来治疗急性荨麻疹,效果显著。
④中药敷脐疗法:是通过以中药敷贴人体腹部神阙穴(脐),利用皮肤透药性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取中药*芪30g,防风15g,白术20g,地龙15g,乌梅15g,徐长卿15g,当归15g,洗净晾干共研细末,充分混合后备用,每次使用取诸药细末4g(取药前摇匀细末)加入凡士林调成糊膏状敷于神阙穴,纱布块或者创可贴固定,每天晚睡前敷贴,早晨起床后撕掉,每日使用。
⑤药汁涂擦荨麻疹。用五味子、白术、防风、白芍、蛇床子、地肤子、苦参、苍术、透骨草各15g,*芪30g,桂枝9g,干姜10g加水,大火煮沸,小火煮15min-20min后,将药汁倒出,用棉棒涂擦患处。
饮食总是生活中非常中药的一部分,
能带来享受,
也能带来痛苦。
戴思恭《证治要诀·发丹》云:
“瘾疹.……病此者…..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得见系是脾风。”
指出饮食失宜或食动风之物与发生荨麻疹的关系。
经过统计,现在急性荨麻疹的发生,
有至少一半是因为饮食引起,
其中有鱼、虾、蟹、贝壳类;
肉类食品中如鸡肉、马肉、狗肉、兔肉等;
蔬菜类有竹笋、蒜苗、茄子等;
水果类如芒果、李子、杏子等。
对于急性荨麻疹,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让其演变成慢性,积极寻找原因,
尽量避免日后再次发生。
对于慢性荨麻疹,我们应该放平心态,
积极尝试各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减少其发病时间,不让疾病猖狂下去。
愿春夏时期露出来的皮肤干干净净~
国医十一班招生中
学点中医守护一家人的健康
(点击)
更多详情请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