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指行动不谨慎,使对方有所察觉,有所准备。该词典故出自南唐时期,有个叫王鲁的人,他时为当涂县的县令。此人爱财如命,在任上和主簿狼狈为奸,大肆搜刮民财。百姓对他俩恨之入骨,忍无可忍后,就联名写了一份状子,以状告主簿贪污受贿为由,把状子递到王鲁县令手中,王鲁看后预感大事不妙,吓出一身冷汗,原因是主簿所干的坏事,全都是他在背后指使,如果审理该案,那最后势必暴露自己,如果不审,百姓还会继续上告,那么上司知道也对自己不利。思来想去,王鲁无奈只好在案卷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就是说:你们百姓虽然告的是我属下主簿,但我已经好比在打草时候,草里面的蛇被惊到了。
蜀汉先主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心一意辅佐后主刘禅,想尽快统一中原,中兴汉室。于是在公元年至年期间,率*六出祁山讨伐北魏。
在第五次出兵伐魏时,诸葛亮对阵的依旧是曹魏国最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然而诸葛亮毕竟聪明过人,于卤城一战大破魏*,杀得司马懿据守城池,不敢出兵交战,两*自此开始长期对峙祁山,但蜀*出兵远征,粮草不济,而利在速战速决,偏偏司马懿就是软硬不吃,坚守不出,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计。
正这时,有探马来报,魏国悄然派出使臣联络东吴,吴*欲趁诸葛亮外出作战之际,从东发兵进攻西蜀,诸葛亮闻讯大惊,为避免两面受敌,决定立刻班师回朝。
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撤兵的消息,心中狐疑不决,因为诸葛亮在他心中一向诡计多端,极有可能是利用退兵之计引诱他出兵交战,思索良久,他决定还是不能出城追击蜀*。偏偏手下大将张郃性格偏激,他认为这次诸葛亮肯定是惧怕两线作战,粮草又接济不上的不得已退兵,于是强烈和司马懿叫板,情愿率*追敌,并甘愿立下*令状。司马懿起初不大同意,可是张郃说的有理有据,又担心失去一次有利战机,心也就活了,但为了安全起见,在同意张郃出兵追击的同时,又再三告诫张郃说:“将*追敌可以,但要是见到前方险要之地,一定要提防诸葛亮设下埋伏,千万小心为上,不可因贪攻而损兵折将。”另外在张郃出兵后,又派大将魏平引2万人马后行,自己再引3千人马随后接应。
张郃满心欢喜,认为这次准能建立奇功,因此带上五千人马是飞驰而去。魏*追出30里远的地方,前面树林突然杀出一股人马,领头大将乃是魏延,气哼哼挺刀拦在道中。张郃一见,也不答话,拍马迎上前去,拼杀一处,许久难分胜负。那魏延战了一会,有点胆怯,于是将刀一举,手下人马于是且战且走。张郃不知是计,紧紧追赶,追了一阵,突然前面又涌出一路伏兵,乃蜀将关兴,他与张郃又大战几十回合后,也是无心恋战,随着魏延人马向后撤去。
就这样,蜀将几番与张郃厮杀后撤,天色渐黑,张郃不知不觉就被引入一处道路狭窄,树木丛生的峡谷,这里就是非常险峻的木门道。张郃此时也有些心生疑惑,可就在这时,山上突然一声炮响,两侧山顶火光照耀,巨木礌石犹如泥石流一般从山上滚滚而下。张郃情知中计,急回马招呼士兵撤退,不想后面木石已然塞满路口,而前方也已被阻断。张郃举目四望,才发觉两侧峭壁林立,自己完全陷入蜀*埋伏圈中,忽然,又听得一阵梆子响,两下万箭齐发,张郃及其手下部将士兵皆被射死在木门道中。
司马懿在后面闻听噩耗,大惊失色,在痛失一员英勇的大将后,却又庆幸自己没有冒险追击,以“打草惊蛇”之计,让张郃先行探路,从而保全了自己。
可见,*行险地,一定要先行派人侦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