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床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孙霄兵古典诗词文集续集有感 [复制链接]

1#

大道聚知己,天涯起壮游

——读《孙霄兵古典诗词文集续集》有感

陈骥

离开北京多年,却因旧友的缘故,得与孙霄兵先生相识,也有幸与这部诗集结缘。因诗相知,也以诗相交。作为后生晚辈,曾读过这部诗集的一鳞片爪,甚至不改轻狂习气,发过一些管中窥豹的议论。先生不但不以为忤,还给予我诸多关爱和教诲。蒙先生不弃,在本册诗集出版前,命我先诵读一遍,谈一下体会。在寂寂春光里,独踞于楼头,打开诗词文集,如与先生对坐,听他絮说平生。于我,足为一段奇妙的阅读旅程。其人渊永,其诗也宏富,读毕齿颊留香,也对诗词文集有了三点基本的印象:

第一,是入世淑世的理想。先生数十年供职于教育部门,曾任教育部*策法规司司长,现任国家督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主持过《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多部教育法律法规的具体制定修订,也担任了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博导。但令我惊讶的是,他在诗文中呈现的并不仅是一个精通业务、畅谈*策法规的官员,也不单是一个有真知灼见、沉迷故国坟典的学者,更是一个满腔热血、为生民教育披肝沥胆、疾呼奔走的志士。

如《丁酉迎春》诗:

春侵梅竹泛新寒,冷暖江山许旧缘。

苦候长生识今古,笑谈易代换神仙。

挂冠风骨庙堂远,垂帐诗书庠序传。

两袖霜衣负家国,一双草履走云烟。

此章诗法熟稔,开阖有度。而其中最为感人的是尾联,每读此二句,我总是想起初见先生的样子。身材高大,一袭旧衣,背一个与官员身份极不相称的破旧书包,匆匆来去于会场。夫子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之有也。似乎除了他所顶礼的先贤诗篇和教育事业,其他事务都与他无关。其实我知道,他的内心是炽热的,且见其诗:“屡见王侯成腐土,方从法*育精英”(《乙未感春》)、“江湖家族庙堂业,不胜春秋庠序功”(《感春》)、“*袍常变换,绛帐为人开”(《沈阳浑南赴课》)。他的理想,或称为志业,并不着眼于一时一地,或某一个时代,仿佛具有穿透时光的能力。同时,因为人生志趣的契合,他对自己的老师,除师生厚谊外,更抱一份同道的深情。

如《悼汤一介师》中云:

冬残悟春暖,夏尽感秋风。

谈笑天人合,经书世界同。

心存三代上,身在两楹中。

涕泣阴阳别,业徒问道穷。

全篇从自身对季节变换的感受说起,从天道写至人道,再由人道写至师道。俯仰三代,歌哭大雅。用典妥帖,更富哲思,几乎是一片神行。沉痛之外,更寄寓了学人的孤衷。

第二,是生新壮美的风格。霄兵先生生长在贵州这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更多和少数民族接触的机会,在感情上也更为亲近,再加上他豪壮的气质、爽迈的性格,都有助于生新壮美风格的养成。先说“生新”,读霄兵先生诗,不论体裁、题材,都是新鲜活生,不落俗套的。

如《访花溪镇山村》:

雨滴尖峰穿洞穹,大河涌出万山丛。

密林开合花藏箭,秘路蜿蜒蛇绕弓。

村寨苍姑闪裙饰,坝场青酒赧颜容。

舞美歌繁民族节,情纯言朴布依风。

这首诗充满了少数民族风味,在意境的营造上,能让读者产生足够的“陌生感”与“奇异化”。而很多时候,这种“生新”,有可能是清新陌生,如“山碧夕阳远,云蓝雪浪凉”(《雨后过伊犁河》)、“盐花拍足响,沙雨滴额凉”(《赛里木湖日出》);也有可能是深邃幽渺,如“林际羽鳞闻瘴疠,人间饕餮隔伤寒”(《南中居疫》)、“沉骨招*星入水,埋沙造影月升潮”(《*海即事》其六);还有的在对仗新奇,如“东京命运小航母,西汉文章太史公”(《渤海菩提月坨岛东望》)、“民心须看收成好,国运唯凭学识争”(《乙未感春》)。集中千变万化,甚至有为求“生新”而有伤浑成者,但也正说明了作者不落窠臼、求新求变的意识之强烈。“生新”固然难得,而“壮美”尤为不易。如《登卢龙塞》,前置小序:卢龙塞位于河北迁西,现名喜峰口,为长城要隘。唐置节度使。一九三三年,国民革命*第29*大刀夜袭日本关东*。一九八二年建潘家口、大黑汀等水库,喜峰口沉没水下,工程兵牺牲多人,引滦河水余公里入天津。

诗云:

卢龙塞上立英雄,水下长城波影重。

滦谷清流入津海,潘家高坝当天风。

斩倭歌伴大刀舞,穿石血流长镐锋。

忠骨愿生生不息,夕阳栗枣漫山红。

全诗措辞雄壮、音节拗怒,将登览凭吊的沧桑之感、悲壮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集中佳句如“河朔长城集,幽燕大道通”(《京北凤山远望》)、“大河流北疆,万树送苍茫”(《雨后过伊犁河》)、“飞舟云际来,江汉晚霞开”(《赴华师双一流会议》)、“幸有红颜照青史,痛留白骨补苍天”(《戊戌变法一百二十周年》)……读此可知,孙霄兵先生诗之壮美,非但在其造境之雄壮、写景之优美,更在其理想之蓬勃、精神之爽迈。读集中诗,即为先生蓬勃奋发的精神所感染。

第三,是缠绵深挚的情感。读孙霄兵先生诗,有一特别深的感触,就是他时常用“肝”“肺”“血”“痛”等字眼,下笔极重,而用情极深。缠绵悱恻,炽热感人。并且,其情深腹痛者,不必在一己私事,而每在家国、在世道、在民心,固读其诗,令人不得不同哀惋、共沉吟。

如其《*海即事》(其三):

方说此生献天下,从来天下重*金。

誓言出口染肝热,诗酒穿肠入肺深。

千秋病痛伤寒体,百代潮流安内心。

堂庙歌吹缘福浅,江湖情意故年侵。

七律而能古直,直指人心。沉痛之余,又有萧散风致。而观其集中,如“杜鹃啼尽葬春山,痛悔悲欢零雨间”(《丙申贺春》)、“心慈容善乐今生,笔苦情真悲故国”(《自京飞渝浙辽说法》)、“奔波海角天涯路,啼血鞠躬尽瘁臣”(《过豫儋蜀都》)……莫不悱恻缠绵、笔力千钧。而集中偶为深情绵邈之作,亦极其动人。

如《遇友》:

隔街长望即天涯,每念梦中人似花。

相遇偶然在楼角,却言去国远京华。

隔街相望已是奢望,唯剩梦中相遇,此为一层;今日何日,居然相逢于楼角,此为一层;伊人却言将作别京华,去国远游,此又为一层。二十八字间,层层翻进,情绪百转千回。偏以淡语道来,情极深,韵极远。一诗读毕,愁绪缠绕,不能自已。

集中共计一百六十余篇,徐徐展开,有少年人的美好,也有老成人的深恸;有对平生行迹的追忆,也有对家国往事的述说;有对传统诗学的敬礼,也有对新词汇、新写法的尝试……以上种种,汇聚于一部诗集之中,可谓包罗万象。尤为可感者,孙霄兵先生的写作,是极其严肃认真的。这份认真,不但在每一首诗都标注体裁、遵守体制的辨体精神;更在诗以纪事,诗以纪人,面对现实,继承风雅的崇高理想。诗词文集充满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绝无空喊口号之作。《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孙霄兵先生不是专业诗人,但他的诗寄寓平生理想,充满人性光辉,敢说真话,记录深情,是谓“大诗”。如先生言:“大道聚知己,天涯起壮游。”也许,对他来说,在为教育理想、诗学理想奔波之余,写作、整理、出版这样一部诗词文集,既是对前尘的诗意总结,对同道的深切感召,更是对未来人生再起“壮游”的自我期许吧。是记。

(责编:周红)

孙霄兵著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