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床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龙蛇歌引发的深度思考,喜欢钻牛角尖 [复制链接]

1#

文‖张凡

钻牛角尖是许多人都犯过的一个心理毛病,说的好听一点是心态比较执着,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认死理。不过这种心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只是暂时性的,很少有人会一直困在里面。但是在古代却有这么一位名人,他的执着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在钻牛角尖的道路上走出了最高的境界。之后人们根据他的事迹,写成了一首非常有深度的古诗,名字就叫做《龙蛇歌》。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由这首《龙蛇歌》引发的深度思考,看一看那些喜欢钻牛角尖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这首诗所讲述的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也是一段真实的历史往事。故事的主人公有六个人,他们分别是晋文公重耳和追随他的赵衰、狐偃、贾佗、魏犨,以及介之推。而此诗的主要刻画对象,正式历来颇具争议性的介之推。

《龙蛇歌》

先秦·佚名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这首诗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手法,站在一种颇为客观的角度,对晋文公有理天下的故事,进行了一次大体的描述。比如第一句“有龙于飞,周遍天下”,指的正是晋文公当初在天下各国流亡的日子。据《史记》一书记载,重耳流亡,足迹遍及于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国。作为一国之君,曾经有过如此坎坷的经历,属实让人唏嘘感慨。

而在诗中也无疑对他进行了一些美化,认为他的流亡生涯是在龙行天下,而且还有五条“蛇”,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五名贤臣在追随着他。到后来晋文公历尽坎坷艰辛,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家,并且登上了王位,于是他对曾经追随他的人进行了封赏——“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如此做法本来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这些人追随他同生死共患难,如今他大权在握,自然要表示回馈。但是其中的介质推却并不领情,他非但不愿接受封赏,反而还控诉其他四人:“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他认为晋文公能够回到晋国登上王位,本来就是天意注定的事情,而这些人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对此他表示应该感到非常羞愧。这个时候就凸显出了他钻牛角尖的心态,他拒绝了晋文公的封赏,带着年迈的母亲隐居山林。

然而晋文公为了表示自己没有忘记曾经患难与共的兄弟,便一再让人请他出山。最后为了将他逼出山林,甚至不惜放火烧山,结果介之推宁可活活烧死在身上,也不愿意面见晋文公接受封赏,他认为那样等同于在羞辱他的人格。

这也就是诗中所说的“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在这个故事中,晋文公重耳和介之推无疑都扮演了钻牛角尖的角色。他们一个执意拒绝,另一个却不愿放手,最终酿成了这场悲剧。

同时也让人看出,其实钻牛角尖的人,就是因为对于一件事情过分的执着,甚至不计后果地坚持自己的意愿。如果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行为。介之推一直都在顾及自己的颜面,认为接受封赏就等同于和那些人同流合污,为了彰显自己的“高尚”情操,甚至不惜让母亲与他一起烧死在山上。

而晋文公顾及的则是他自己的声誉,担心是人说他忘恩负义,冷落了曾经出生入死的兄弟。于是他才会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把介之推继续笼络在自己身边,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如此不尽人意,同时也给他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个抹不去的污点。

由此可见钻牛角尖的行为其实并不高尚,反而更加凸显出了人性的自私。而生活中那些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们,也应该加强注意,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尺度,不要过分的执着和坚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