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出之扶桑木
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一銅制神樹扶桑木尤引人注目,樹高近四米,樹枝爲三層,底座一層圓盤上三足支撐着扶桑木主幹,幹中一龍沿幹枝蜿蜒而下,龍頭觸及底座圓盤。扶桑木一層二層三層樹枝上各站着三只太陽鳥,扶桑木頂端斷缺,也應站有一只太陽鳥。
人們之所以把這銅之神樹叫着扶桑木,因爲此神樹和《山海經》中所記扶桑木一日居上枝。”(《海外東經》)“湯谷中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大荒東經》)湯谷,也爲暘谷,崵谷。太陽生出之谷。綜合上面引文論之,說東海東極之域,湯古之上,生有扶桑木,這裏是十個太陽沐浴的地方。扶桑木居水中,九個太陽居下,一個太陽在最上枝端。每天一個太剛升上天空,另一個從西極之地返回東海湯谷的太陽正好回到扶桑木上。這樣,十個太陽依次往返輪回普照人間。都是日中之金烏載着太陽在天上飛行。
那麼,這十個是從哪裏來的呢、“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大荒南經》)“甘水,甘淵”就是前面所言之湯谷,都爲給太陽沐浴之水域。爲什麼要給十日沐浴呢?太陽的母親羲和氏看見她得太陽兒子們每天千裏萬裏飛越千山萬水,塵埃蒙身,辛苦至極,她心疼兒子,就挨個給兒子沐浴,讓兒子們以嶄新的姿態升天飛行。其實,這是把太陽剛從東方升起時,倒影在海中的形象神話罷了。上古人看世界,萬物都有神靈,天地日月星辰,草木魚蟲鳥獸,都是有神靈在身之物。故先民們認爲太陽是普照天下的大神,敬畏而又親進這位天神。在山東半島東極海邊的成山角建祠,祭祀太陽天神,“有成山日祠”爲證。(《漢書,地理志,東萊郡》)
那麼,“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作何理解呢?
首先,要弄清這位帝俊大神的來歷。《山海經》中,有關帝俊身世內容的共有十六條文獻,十六條中,有少皞時代之帝俊,有顓頊時代之帝俊,有帝嚳時代之帝俊,有帝堯時代之帝俊,有帝舜時代之帝俊,跨越上千年,都在黃帝時代之後。帝俊活動的地域,都在東南方。同一個帝王,不可能經歷五個帝王上千年時間,也不是上面言之中的某位帝王。那麼,這位帝俊是誰呢?我認爲,是不同時期的《山海經》作者,在搜集整理神話傳說和所見當時古文獻記載時,將不同時代的帝王有關事跡放在帝俊一人身上的結果。放在誰身上呢?有可能是帝舜。
既然帝俊爲黃帝之後的帝號,那麼,羲和怎麼又成了帝俊之妻呢?“羲”,太皞伏羲也。“和”,女和也,女媧也。“羲和”爲風姓伏羲氏部落中,司職觀測日月星辰行之部落。所謂“伏羲氏觀八風,別八節,制八卦”就是說的羲和氏族之事。“生十日”,指上古時,太皞伏羲氏通過觀天測時,創造了以十個月爲一年的太陽記時系統。這之前,還先創造了一年記時十二個月的太陰(月亮)記時系統,即“女和生月十有二”。伏羲時代後,歷經炎黃直到堯舜,羲和氏族都處在觀天制歷授時專職官位之上。故《山海經》作者把與帝舜(帝俊)有通婚關係的羲和氏族,看作“帝俊之妻”,看作“生十日”之太陽之母。
上古先民,敬畏感恩天上的日月星辰,更感恩幫他們創立了“分,至,啓,閉”四時八節的太皞伏羲氏。有學者把太皞伏羲氏分開,認爲太皞是東夷人,伏羲是南蠻苗族人,這是不對的,這是忽略了《山海經》羲和“生日生月“開天劈地之記載。上古先民在泰山設壇祭祀太陽天神和祖先太皞伏羲氏外,他們還在山東半島成山頭海邊修建成山日祠,作爲祭祀神壇。”有成山日祠,莽曰夙夜。“(《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成山頭是迎接東海日出最近的地方,這裏早晨海上的日出倒影,不正象羲和母親給太陽沐浴的情景嗎?這裏不正是太陽鳥從湯谷甘淵扶桑樹起飛的地方嗎?上古先民在這日出海天相接的地方修祠祭祀,那麼,祭祀”生日“的太陽母親和太陽天神用什麼作爲神壇祭物呢?先民們就用伏羲氏發明的種桑養蠶的扶桑木,(伏桑木,華桑木)太陽不就是從空桑之地外東海裏升起來的嗎?當然,最先在成山日祠中祭祀用的扶桑木是銅制的還是木制的,我以爲是木制的,而且就是用桑木樹杆所制。這裏,再說說扶桑木名稱來源。《說文》:“桑,蠶所食葉木從叒,從木。”叒,音若。又,手,桑,表示多只手在桑樹上摘桑葉。“扶桑”,原名“伏桑”,或“華桑”,“伏羲化蠶”。(《皇圖要覽》)伏羲氏馴化山上野蠶爲家養,自然,也會馴化野桑爲家桑。採桑養蠶多爲華胥氏女子們之事,故桑樹先叫”伏桑“,後也叫”華桑“。”華“,古音讀”敷“。郭璞曰:”江東華讀爲敷“。陸德明曰:”古讀華爲敷,不特江東也,至魏晉轉爲和音。“本證,《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家音爲姑)《有女同車》:”有女同車,(車音爲姑)顏如舜華,(華音敷)。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詢美且都。“《出車》:”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塗。“《易,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居兮離居。老冉冉兮既極,不寖近兮逾疏。“(上面例文均引明代陳第《毛詩古音考,華》)可見,扶桑,伏桑,華桑,三者音通義通。
三星堆出土青銅扶桑木上還有一條龍頭接地之龍。華夏之龍的源頭,在太皞伏羲氏觀天測時創見的”蒼龍七宿“。”太皞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左傳昭公十七年》)三星堆出土的扶桑木點點滴滴都和太皞伏羲族人有關,那時太皞族人是否來到了巴蜀之地呢?“西南有巴國,太皞生鹹鳥,鹹鳥生乘喱,乘喱生後照,後照是始爲巴人。”(《海內經》)太皞族人爲巴人祖先,是否也爲蜀人祖先呢?
姜族民間史詩《姜戈大戰》說,姜人因抗不住魔王之兵,從昆侖之域南遷到岷江上遊,即甘南嶓塚山一帶。和先聚居在這裏的土著戈基人混居同處。戈基人個子矮小,雙眼突出,與《華陽國志》中蠶叢氏眼縱類似。姜戈兩族混處日久,爲了爭水,爭狩獵範圍,搶婚對方女人等,就發生衝突,進而部落爭鬥,流血戰爭。戈基人被姜人打敗,只得逃離岷江上遊嶓塚山地區,南遷至成都平原,最遠到達了四川涼山,雲南一帶。這可能就是蒙文通先生書中所言“蜀人自謂來自嶓塚”的淵源。(蒙文通《古地甄微,再論昆侖爲天下之中》)
古羌人趕走了戈基人,佔據了戈人的地盤,與當地其他氏族部落交往融合,半牧半農,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羌族。羌族又向外遷徙發展,被藏族,彝族,哈尼族尊爲源頭。
從《姜戈大戰》中記載可知,古蜀國民人主要來自岷江上遊的戈基人和古羌人。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縱目神頭象,應是古三星堆的蜀人祭祀他們的蠶叢帝王及戈基祖先之神靈祭器。
這裏有個問題,青銅神樹扶桑木所關聯的太皞華族,原生發海岱之地,他們爲啥出現在了巴蜀地域呢?此處簡要言之。上古之時,聚居在海岱區域和江浙太湖之域的風姓太皞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開化較早,文明程度較高,是當時天下王權政治中心和祭祀神權中心。(蒙文通《古史甄微,海岱民族,上古開化》)他們創立了先進的觀天制歷文化,異姓氏族通婚文化,漁獵文化,原始農耕水利文化,(《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吸引了西方昆侖姜人的到來,“其神狀皆人身羊角。”(《東次三經》)吸引了北方姬姓黃族的到來,“其神狀皆獸身人面載觡。”(《東次二經》)外姓族人來到海岱後,風姓太皞華族主動和他們交往通婚。“瓠河又左徑雷澤北,其澤藪在大成陽縣故城西北十餘裏,昔華胥履大跡處也。”(《水經注,瓠子河》)這在中華上古,首先開創了不同血緣氏族之間婚姻。這讓華胥氏生養的新一代伏羲們女媧們,在知道自己的母親後,又知道了自己的父親,這樣生養出來的後代普遍比族內婚子女健康長壽。而遷徙來海岱的“人身羊角”姜人只有一支,“獸身人面”異姓族人也只有一支,根本滿足不了海岱各異姓血緣通婚需要,怎麼辦?於是,就有數支太皞華族人向北遷徙,到達了今天的遼寧,朝鮮,甚至遠到日本。遼西紅山文化出土的玉石龍,朝鮮半島的太白山,南朝鮮八卦國旗,日本“大和”通太皞,國旗爲太陽旗,都是太皞華族文化向東北遷徙發展的結果。
太皞華族向外遷徙的地域主要是西方河渭昆侖之地。那裏的“人身羊角”羌姜氏族部落才是他們前去通婚的對象。他們沿黃河兩岸向上遊遷徙,今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龍蚌塑虎東中西“三宮天象圖”,就是他們遷徙留居在次的族人留下的。《河圖》就是以太陽行星次經過十個月爲一年的記時制歷系統,《洛書》就是以月亮行星次經過十二個月爲一年的記時制歷系統。《河圖》《洛書》都是太皞伏羲氏在西遷途中完善完成的,二者的根源來於“羲和生十日”“女和生月十有二”。他們一路向西遷行,一路傳播太皞伏羲氏文化,一路留下了風姜兩族交往衝突融合的神化傳說,“精衛填海”就是這樣產生流傳下來的。《山海經,中山經》留下那麼多以太皞華族命名的山川河流,太山,太室山(嵩山)空桑山,泰水,泰澤,浮戱之山,浮戱之水,雷首之山,雷首之水,都是他們西遷途中留下的地名。到達河渭昆侖後,風姓太皞華族和當地炎姜族人通婚聚居留下的地名更多了,華山,太華山,(秦嶺)華縣,華陰,藍田華胥故裏;寶雞周圍的鳳翔,扶風,鳳鳴(歧山)鳳州,鳳縣,這麼多以風姓命名的地方,正是他們西遷到河渭聚居而得名。這座山還有一個名字爲祖厲山,
山北有一條源自祖厲山河水叫祖厲河,向北流入黃河。源自祖厲山南邊也有一條河叫葫蘆河,向南流入渭河。同一座山,歷史上留下兩個名字,祖厲山與烈山氏厲山氏有關,華家嶺與華胥氏有關,祖厲河與厲山氏有關,葫蘆河與東方泰山下兗州雷澤瓠子河有關,瓠子就是葫蘆。此外,陝北也有一條源自甘肅東華池向東南流入洛河之葫蘆河,入洛河處古地名叫鳳恓,今名洛川。洛川南邊就是雷牙,雷原。這條河源頭華池之華,就是華胥氏之華,葫蘆河之名也來泰山下瓠子河,雷牙雷原來自泰山下兗州瓠子河雷澤,名隨族遷。
繞這麼遠,和三星堆青銅神樹扶桑木有關系嗎?太有關系了。扶桑木的十只太陽鳥怎麼來的?十個太陽的母親是誰?扶桑木上的龍來自哪裏?“扶桑”之名又怎麼來的?東方海岱太皞華族怎麼西遷陝甘河渭?又怎麼從陝甘河渭進入成都平原的?要講清這些問題,只有逐一清理混雜線索。
二
日落西方之若木
若木就是太陽鳥飛到西極停居之桑木。桑,從木,從叒,叒音讀若。“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地。”(《淮南子,墜形訓》)建木之地爲天地之中都廣之野即成都平原,若木在建木西,即在成都平原西方,西方何處?“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山海經,海內經》)”末有十日“,是說若木的頂上站着十只太陽鳥。這與扶桑木不同,扶桑木是九只太陽鳥在下,一只在上。若木是十只太陽鳥都在樹頂端。爲什麼會這樣呢?中國地勢東低西高,東方日出早,西方日出晚,而黃昏呢,東方天黑早,西方天黑晚。所以,黃昏之際,東方日光暗淡下來,而西方十個太陽全站在若木頂上,光華普照大地。照理說,西方的若木應在太陽墜下的西海崦嵫山域,而《海內經》卻說在黑水青水之間,即在四川雅礱江和青衣江之間,這是泛指太陽西沉之地域。
上古人眼中的太陽西沉,一定是在有海的地方沉下去,就象太陽在東方是從東海的湯谷甘淵升起來一樣。太陽爲什麼要在有海水的地方沉下去?先民們認爲,中華九州處在四海的包圍之中,”有九丘,以水絡之。“(《海內經》)九丘四周都被海水環繞,四方海水相通相連。故
太陽從西海中沉下去,就能從海下面蒙淵回到東海的湯谷,在羲和母親給它沐浴之後,重新站到扶桑木上,依次作新一輪巡天飛行。
華夏的東方有海,南方有海,可以理解。先民眼中的北方之海在哪裏?就在今天俄羅斯的唄加爾湖。西方的海在哪裏?一說在新疆塔裏木盆地,一說是今青海湖。奇怪,古時塔裏木盆地之蒲昌海,青藏高原的西海,(今青海湖)這麼小的湖,怎麼能叫海呢?”海“,從水,從人,從母。原來大海是生育太陽的母親,“羲和生十日”,故把太陽西沉回到西極的家也叫作海。由於這個原因,川藏甘青把一些大山裏的小湖都叫作“海子”,九寨溝裏的好些小湖小池塘也叫海子。
把塔裏木盆地叫作西海,是盆地中原就有蒲昌海,今塔裏木河下遊還有個大西海子水庫。“敦夢之水自西海徑尉犁國。”(《水經注,河水》)“敦夢之水“就是塔裏木河水,”尉犁國“就在今新疆尉犁縣。《山海經》中也有兩處”西海“,一處爲塔裏木盆地,另一處就是今青海湖。”又西二百五十裏,曰騩山,是埻於西海”。(《西次二經》)袁珂注:“埻蓋蹲字假音也。”塔裏木盆地中沒有騩山蹲於盆地之中,而青海湖中,至今還有一座湖心山,即《山海經》中所言之崦嵫山,弇茲神所居之山也。“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大荒西經》)《爾雅,釋水》:“小洲曰陼。”這西海中的弇茲神耳邊紋身青蛇,腳上紋身紅蛇,就是來西海中崦嵫山觀測日月星辰行以記時區分時節的太皞伏羲氏,這個意思和“羲和生十日”“女和生月十有二”是相通的。《大荒西經》記載,西方有七座山爲日月沉隱之山,這七座山也是太皞伏羲氏設觀臺觀測天象之山,若木生長在哪座山沒有記載。
三天地正中之建木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中,還沒有和建木相似的祭器出現。《山海經》說到建木的有兩個地方,其一,“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嬰,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櫙,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海內南經》)櫙。音歐。《爾雅,釋木》:”櫙,又名荎,今刺楡樹也。“窫窳,音爲牙雨,上古西北一氏族名。這段文獻說,若木的形狀象牛一樣,剝下它的樹皮,象纓帶又象黃蛇,它的葉子象網羅,果子象欒木之果,它的樹幹象刺楡。長在窫窳氏西邊的弱水上。其二,”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太皞爰過,黃帝所爲。“(《海內經》)”欘“,音主,郭璞注:”枝回曲也。“九枸”,《淮南子,說林訓》:”木大則根欋。“欋,”音曲,《釋名》:”木根盤根錯節貌。“這段引文說,建木長着青色樹葉,紫色樹莖,有玄色花朵,黃色果子,它的名字叫建木。建木高百仞,樹身無枝,樹幹頂部九曲回環,樹根盤根錯節,它的果實象麻籽一樣又密又多,它的樹也象芒樹葉一樣。太皞曾沿這建木上天下地,這建木是黃帝創造建立的。《淮南子,墜形訓》:”建木在都廣,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嚮,蓋天地之中也。“都廣”,也作廣都。楊慎《山海經補注》曰:”黑水廣都,今之成都也。“綜合所引文獻看,建木,應是有專家學者所言的爲觀測日影之圭表也。說太皞曾沿着建木上天下地,是說太皞用類似圭表測影記時的思想觀測日月星辰行,以卻定時令季節。說建木是“黃帝所爲”,是說黃帝佂到了成都平原,在繼承太皞伏羲氏仰觀天象確立時令節氣的基礎上,在天地之中廣都建立觀臺,用樹立的圭表測日影的長短來確定方位和時令節氣。和太皞伏羲氏在東方西方各用日月出入的七座山頭爲觀臺,東奔西走來觀測日月行,黃帝在天地之中的成都平原設觀太樹圭表,測量日影長短,以定時令季節,這樣省時省力多了。這是中華天文史上的一大進步。
建木爲什麼以“建“爲名呢?
《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旦,建星中。“這是說,春天第二個月,太陽行到了建星正中的位置。《史記,天官書》:”建星者,旗也。注,建六星在閗北,臨黃道,天之都關也。“旗,星名。《史記,天官書》:”東北曲十二星曰旗”。這是說,建星也稱爲旗星,由十二顆星組成。其中六顆星在北閗之北,臨近黃道,爲天都之關也。“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思,即根據北閗在天空中的位置確定方位和季節,這叫“閗建”。《史記,天官書》:“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濟之間。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閗爲帝車,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閗。”這段文獻說,在黃昏時,用北閗星象來確定方位季節時,要看北閗的閗杓所指的方向,閗杓主要對應華山以西以南地區。在半夜時,用北閗星象確定方位季節時,要看北閗七星中玉衡星的指向,而這時北閗玉衡注要對應中原的黃河和濟水之間區域。在黎明時分,要看閗神四星組成的魁星指引的方向,魁星主要對應東方泰山及泰山以北地區。北斗七星是天帝乘坐的神車,在天正中央轉,這樣駕馭控制四方。天地陰陽的區分,春夏秋冬四季的建立,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平均分配在四季當中,時令節氣及日月行度數的變化,每一年日歷象時節之確定,都由北閗的行決定。《史記,天官書》所講之“建”,全爲“閗建”之義。
認識理解了“閗建”之後,我們就可以理解黃帝所創制樹立在都廣之野這天地正中觀臺上的建木了。顯然,建木之“建”,爲“閗建”之建。建木就是原始圭表。“原始的表是垂直在平地上的杆子,後來又在表杆底部的北面裝上了計算影長的度圭。表的用途主要有兩項,一是確定方向,這個設想是通過對太陽投影方向的測定來實現的。二是確定節氣,顯然,這是根據一年中表影的長短變化而完成的。”(馮時《天文學史話,表》)
中華地處北半球,冬至時節,太陽行在南方天極,距中華大地最遠,故圭表日影最長。夏至時節,太陽回到北半球天空,當太陽行到圭表頂部上空時,圭表下就沒有太陽的影子了。這就是《淮南子》所言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當然,成都平原,經過炎姜族人及風姜聯姻的風姓太皞族人數代耕耘發展,到黃帝佂戰進入四川時,已發展爲繼太山天下中心,繼昆侖天下中心後,此時的都廣,也爲天下王權中心祭祀神權中心了。《山海經》中數有記載,此不多言。
扶桑木,若木,建木,是上古太皞伏羲時代到黃帝時代數千年中,先民們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區分時節,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天文財富。至於三星堆出土的青銅扶桑樹,是什麼時候制造的?是哪些先民制造的?又是因什麼原因埋入土中的?目前,全國的專家學者都未作出結論,這只能留待以候專家們研究證實了。